关于“大力促进我区民族特色产品生产行业发展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民族特色产品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内涵,随着游牧生活方式退出草原,原来游牧生活用品的蒙古服饰、马具、乐器、皮画进入工艺品市场。以呼和浩特市为例,首府旅游总人数从2010年的131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3.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4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7亿元。随着我区70年大庆在我市召开,我市民族特色产品生产加工行业作为旅游产品必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一、存在问题
内蒙古文化底蕴深厚,长期以来,民族特色产品的生产销售却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在:
1、我区民族特色产品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较低,旅游纪念品品种与结构单一,缺少内涵。
2、受资金和人才等条件的限制,民族特色产品以手工制作为主,品种单调缺少地方特色,缺乏吸引力。
3、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小微型企业生存压力加大、行业配套水平低、自主品牌建设滞后、传承保护力度不足、稀缺原料过度开采等突出问题。
二、对策建议
利用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全力提升我区民族特色产品的文化品位和附加价值,使民族特色产品成为拉动旅游工业增长的新亮点。
(一)民族特色食品企业,建议以品牌经营为切入点,培育一批草原绿色无污染的牛羊肉品牌,确保牛羊肉加工在全国的知名度及领先地位,积极扶持我区牛羊肉类加工企业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重点支持乳品企业跨区域并购,在国内外有奶源优势的地区加大产能布局,支持乳品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拓展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端液态乳、高端发酵奶、配方乳粉、奶油、奶酪等产品,积极开发保健乳制品、功能性乳制品和特色乳制品。
(二)中蒙医药企业,立足中蒙药自身的特点,发挥其预防、保健的优势,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功能性食品,开拓国内外市场,为药品市场的开发创造条件。加强黄芪、甘草、麻黄、枸杞、沙棘、肉苁蓉等优势品种的种植基地建设,立足现有骨干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重点引进现代中、蒙药研发、生产及制药工艺与设备、天然药物开发与生产等项目,形成体现民族特色、大企业为支撑,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中蒙制药产业集群。
(三)民族服饰及工艺品,依托内蒙古羊绒博物馆,在弘扬羊绒文化的同时,大力培育特色小微型企业。积极引导传统工艺美术企业走特色发展之路,突出品种、技艺、地域和民族特色,提倡小而精、灵活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支持小微型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小微型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大中小微型企业协同发展。鼓励行业内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和带动中小微型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产业链上的紧密协作关系。推动大中型工艺美术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合作,增强行业发展活力和内在动力。鼓励引导有实力、具有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拿出优质资产,通过相互参股,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并将股份公司捆绑上市,打造升级版的民族产品产业,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市场细分和分享。培养多层次的管理和设计人才;专业技术职称和荣誉称号评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培育一批行业名人、名店,涌现一批行业珍品;争创更多中国名牌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四)组织专家对我区民族特色产品市场进行调研,将其作为未来专项产业进行规划;整合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民族工作专项经费,进一步鼓励民族特色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尤其具有蒙元特色的纪念品,提高民族特色产品的设计水准。